腎臟病為什么會水腫腎臟病患者出現水腫大家都不覺得奇怪,因為水腫是腎臟病的一大癥狀。那么腎臟病為什么會水腫呢?
眾所周知,腎臟是身體排出水分的主要器官,當腎功能受損時,致使鈉和水分不能排出體外,潴留在體內即引起水腫。因此,水鈉潴留,是腎臟病水腫的基本病因。
(1)腎臟強大的調節(jié)能力是基于腎小球有巨大的濾過面積、充足的血流量、靈活的濾過功能、腎小管重吸收及分泌功能的平衡而實現的。腎臟病時因腎小球結構受損,濾過面積及血流量減少,通透性降低,但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完好,使得這種平衡被打破(“球-管失衡”),從而導致尿量減少,體內水分增加。
(2)腎臟可分泌許多內分泌激素,如腎素,調節(jié)水鹽代謝。腎臟病時,腎血流量減少,刺激腎素、血管緊張素、醛固酮分泌增加,導致腎小管中鈉與水的重吸收增加,水鈉潴留。
(3)腎臟病時常伴有蛋白尿,由于長期、大量的蛋白質從尿液中漏出,可引起血漿蛋白減少,形成低蛋白血癥,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水分外滲,引起水腫。另外,低蛋白血癥還可引起有效血容量減少,致使繼發(fā)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,腎小管重吸收水與鈉增加,引起水腫。
(4)腎臟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,可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,促進造血。腎臟病時由于腎內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,紅細胞生成減少,引起貧血:貧血致腎臟缺血,腎臟缺血時腎素分泌增高引起血壓升高;貧血、高血壓、腎臟病時體內代謝產物蓄積以及免疫力下降,則繼發(fā)心臟功能不全、心力衰竭,后者又為水腫的成因,常見于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患者。另一方面,當血容量或有效循環(huán)血量下降時,可引起利鈉激素(心房肽)減少。此激素有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鈉的作用,故當利鈉激素分泌減少時有利于醛固酮發(fā)揮潴鈉作用,而致水腫發(fā)生。
(5)腎臟病時,尤其是嚴重的腎臟病,往往繼發(fā)肝臟損害,醫(yī)學上稱“肝腎綜合征”(中醫(yī)學亦講“肝腎同源”),肝臟病也是水腫的又一病因,兩者相互影響,互為因果,致使惡性循環(huán)。
(6)腎臟病時,尤其是肝腎同時受到損害時,常常繼發(fā)雌激素水平增高,也可引起體內水鈉潴留而引起或加重腎性水腫。
綜上所述,引起腎臟病水腫的原因多種多樣,只有對因治療,才能發(fā)揮腎臟病治療的最佳療效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mbdirectory.cn/tjcs/83849.html